一個成熟的社會必有較為完善的法令。
但完善的法令不應殺死所有的例外,粗糙的法令才會。
完善的法令永遠有辦法讓好的例外發生。
我常常在想,如果那麼守法,或那麼服從一時的約束的話,台灣可能到現在都沒什麼有趣的觀光產業,或是有觀光沒產業。因為許多夜市、老牌風景區的消費場所,正是由雜亂無章但生命力頑強的攤商漸漸就地合法化而來。名門正派的企業在那樣的環境下較難施展,萬一誤觸地雷損失就大了。攤商可以春風吹又生,因為本小膽大,因為商業本能使他們即時而準確地回應了顧客或旅客的需求。而我們的法令往往是為管理、限制、防弊而設,並非為了鼓勵創造、「擇優汰劣」以成就美觀方便的休閒產業環境而設。
想想看,在生活中有多少樂趣、自由、逍遙與感動,是來自某種訴求「不守常規」、讓「理、法」放假的時刻?跨年晚會、國際馬拉松、嘉年華遊行或等待一隻爬過馬路的蜥蜴?走在依舊熱鬧但略帶一點肅殺氣息的師大路,我總覺得有些討論還沒結束,甚至還沒開始。
台灣的巷弄文化反轉了台灣城市街廓雜亂、建築平庸、擁擠迫促的劣勢,反而表現出台灣特有的生活態度、生活想像與人情味。它根植於住商共處的都會形態,一方面享有鄰近各種生活機能的方便性,一方面讓渡了家居生活部分的隱私與安寧。要調和兩種相衝突的元素於同一個生活空間是不容易的,必須建立於住家與商家的默契、同質性、共同利益或相互幫襯。
台北巿南邊文教區的溫羅汀、康青龍(溫州街、汀州路、羅斯福路、永康街、青田街、龍泉街),也就是我所稱的「羅曼蒂克大道」,之所以相對成功,甚至成為台北生活文化的代表,我覺得是因為很難得的,素質高的住戶與商家(或兩者合一)在此發展出融合共生的方式。他們彼此對美好生活的想像與實踐很接近,不需要「容忍」,也不會去「侵犯」;安靜而精緻的個性小店櫛比鱗次,熟門熟路的消費者徜徉其間,似乎曉得這裡會有什麼樣的店,店裏會有什麼樣的店主或客人。永康街就是最顯著的例子,每次我一邊讓路給狹路上的車輛,一邊四處張望著周遭住家與商店(他們是這麼低窄、接近),就感到一股奇異的親密氛圍,覺得在此誰都不會孤單入睡。
但是這樣的巷弄文化不是沒有隱憂的,師大路社區提前引爆了住商矛盾,未來也一定還有,原因很多:大批遊客與交通的擁入、新商家或新型態商店的進駐、環保公安不勝負荷,住戶意識與標準也迅速提高。
聲音會不會吵到別人?車子會不會擋到別人?油煙會不會薰到別人?我們需不需要總量管制?面對這樣的情況,社區自治團體的角色原本最為關鍵。但是不可否認的我們自治團體解決問題的專業不夠、解決歧見的經驗不足、代表性或法律上的地位不清,只能訴求公權力的介入。
問題是面對巿民對美好生活日增的想像,與方興未艾文創產業的諸多創舉,我們制定的普遍規範足以處理這些複雜的、個別的情境嗎?公權力不一定只等於取締,更多時候它代表公信力與專業。先別急著用強制性的法規解決一時的麻煩或消滅一個新的現象,想想看,有沒有新的態度或看法,可以創造出新的城市體驗。
(作者為作家、詩人)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 'You Say What You Like,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' - http://www.medialens.org/index.php/alerts/alert-archive/alerts-2013/731-you-say-what-you-like-because-they-like-what-you-say.html